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保树立人”的启示
时间:2012-11-22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关于内地与香港争夺生源的报道又多了起来。记得前两年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有记者曾采访过杨东平教授。杨教授说:“选择到香港上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与内地大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校园文化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 

    大凡在内地和香港的大学都待过的人,大约都会赞成杨教授的话。这里说一说个人在香港中文大学经历的一件事,为杨教授的话作一注释。 

    我曾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利希慎奖学金资助)在中大访学一个月。刚到中文大学的第一天,我便发现山麓的一排大树上包裹着一圈黄色的丝带,周围还写着若干标语。我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中大的学生们正在兴起保树运动呢。事情的起因是,中大校方以建设和发展为名,准备砍伐崇基校园一排饱经风霜的老树,遭到中大的师生的反对,他们在校园网络上发起了保树立人的活动。这类的保树立人的壁报板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饭堂前,到我离港时已经有4期了,颇有点方兴未艾的感觉。 

    以内地人的思维方式而言,港人总有些小题大做的味道:校方决定砍伐三十几棵老树,可以说师出有名”: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子和员工应当无条件地拥护才对,何以不但要兴师动众地签名保护,还要不辞辛苦地查访校方决策的透明性,还要逼问得协理副校长支吾其词。这些都不说了,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保树就保树吧,干吗还扯不相关的立人”? 

    仔细一想,就觉得自己了。再往深处想,就愈发觉得发起这场活动的人以保树立人作为主题,用意是那样的深远。 

    考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校园的文明程度,当局者的决策是否透明、公正合理,是否代表了广泛的民意,应当是最基本的标准。而如何能达到这样一个文明高度,公众获得知情权、提高参与决策的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点———文明和传统总是在日积月累的具体事例中堆积起来的。对于在校园的莘莘学子来说,通常的说法是,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推动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力军。但他们未来的作为靠什么?单纯地靠自己的学术素养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学术素养转化成为公众所要求的文明尺度并推进尺度的上升。要做到这一点,在校园时每一个具体事件的参与,就成为其未来维护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演习或者说历练。 

    我在中大的网络上读到了一篇署名为校园环境关注组的题为《还中大以山水和人文》的文章。文章指出:“我们珍惜中大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不仅仅因为那是我们的集体记忆,而是我们深信,保护环境重视传统,本身便是大学教育理想的一部分。……如果大学能够开风气之先,尊重自然,以一种每一棵树的生命都值得珍惜的态度去保育中大环境,言传身教,则必定能够建立一种二十一世纪大学应有的基本理念,培养出具有绿色视野的学生。文章还对校方提出了恳切的呼吁:“校方如果立志要将中大发展成一所值得世人尊敬的大学,便必须明白中大人所重者何,必须体会什么是中大最优秀最值得珍惜的传统,更必须从宽广的价值视野,好好省察大学在今天过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坚持什么理念,培养什么样的社会栋梁。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大的学生刮目相看,正如后面一个帖子所回应的那样:“如果我是内地的家长,会希望我的孩子能像中文大学的学生这样……”这些可爱的同学,为了校园里的一棵棵老树忧心如焚,他们所捍卫的不仅是校园的言论自由和民主参与的价值,更是大学精神的根基所在——求真、求美与求善。 

    中大保护树木是个具体而微的活动,但把它放大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决策来说,参与的学子们显然在做将来推进文明尺度上升的最开始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立人不但与保树相关联,而且也许是这场活动发起人的高瞻远瞩的宗旨。这也可印证杨东平教授的话:“这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政治的养成,有助于培养未来的社会领袖人才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由此说来,内地学生选择到香港上学,还呈趋之若鹜的态势,大致还是冲着这个立人的理念去的。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