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
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时间:2016-02-1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最核心的要素在于电影观念,通俗地讲是作为创作者,你究竟要告诉观众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人生。电影的母体是文学,作为法律题材电影来说,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电影观念的方法,就是要正确地认识法律和文学的关系。

  和法律一样,文学有种内在的、能够被人们所认可的共同的价值理念——对正义的伸张。惩恶扬善是人类心灵深处美好的愿望,也是人类对法律所寄予的厚望。优秀的文学作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法律对正义的追求,而且因其浓郁的文学色彩及通俗易懂的方式而更易让大众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想象,艰涩难懂的法典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哪个更有传播能力?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凡涉及法律诉讼活动的各种案例,其结局几乎都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犯罪分子和贪官污吏受到法律制裁,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当事人和清官的善行得到相应的表彰与回报——升官,发财,长寿,子孙满堂,荣华富贵,有情人终成眷属等等,显然迎合了中国人对正义的追求。而封建专制下中国人所希望的正义,则表现为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因果正义。从文学的情感中培养法律的感觉,就会更容易去解读法律,解读法律现象,就会理解法律的设计为什么要处处体现对权利的尊重,为什么要提倡人性化的执法与司法。

  《无法证明》讲的是一起凶杀案。年轻的检察官竞远在调查一起发生在20年前的命案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竟然是自己母亲婉心的情人。是公器私用还是秉公执法,竞远陷入极其缠绕的纠结之中。可以看出,《无法证明》的故事核心设计煞费苦心,并且是具备一定胆识的。按照常规的观念,这个故事应该迎合传统的中国人所期望的因果正义的逻辑。在这个逻辑之下,影片唯一的坏人陆润堂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正面人物检察官竞远则应大获全胜。这种常规的故事设计的好处就是保险,因为它很安全地重复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然而,作为创作者,你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是生活中的苦难、遗憾、尴尬几乎和美好一样多,几乎不存在让每个人都高兴的事,而且似乎有时候坏人要比好人更高兴;二是讲述一个有悖于因果正义、并非大团圆的故事似乎更加能够表现我们这个时代所匮乏的法律精神。在这两个问题当中,第二个问题更加重要。

  话说回来,那什么又是法律精神呢?经典的论述有很多。在刑事诉讼中,恐怕最通俗的,最容易让大众理解的说法有三句话,一是“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二是“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三是“存疑不能控告,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人”。在本片中,大坏蛋陆润堂无疑是这三句话的受益者。尽管检察官竞远竭尽全力证明陆润堂有罪,但基于这三句话所代表的法律精神最终无法证明陆润堂有罪,这就是《无法证明》所要表达的东西。那么问题来了,保护一个坏人的诉讼权利和保护一个好人的诉讼权利,哪个更能体现法律精神?作为一个观念和常识来讲,这显然没有定论。但是作为一个电影的故事来讲,显然保护坏人的权利更有价值。因为从戏剧效果来讲,观众看到竞远费了半天劲,最后拿大坏蛋陆润堂没辙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憋屈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憋屈,其电影价值应该远胜于释然的大团圆,这就是故事的新意所在。

  《无法证明》的立意有创新,但是一个好的立意对于一个好的电影来讲只是一个躯壳,真正的功夫最终要落在情节和人物上来,只有好的情节和人物才能赋予电影生命。在本片中,应该说情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两代人的爱情纠葛,而这种爱情纠葛直接导入了一个最基本的冲突,即法律和人性的冲突,这是本片戏剧冲突的支点。本片中,竞远、婉心、陆润堂和维维四个主要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动机和明确的任务。竞远的任务就是将陆润堂绳之以法;婉心的任务是在不危害儿子前途的前提之下看到陆润堂无罪释放,最终达到与其重温鸳梦的目的;而陆润堂的任务则是想方设法逃脱竞远的“公器私用”;而维维的任务相对简单,通过和竞远一起办案,找回从前的幸福。在这四个人当中,遭受到法律与人性真正冲突的人无疑是竞远,对于他来讲,两难的选择是要么终结自己长达20年的复仇欲望,要么终结自己的职业良心。他的仇恨就是本片的戏剧推动力。

  电影人物的塑造有一个惯常的做法,就是要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自己认为自己正确的心理依据。陆润堂的心理依据非常简单,就是既不用负法律责任,又不用负道德责任地尽可能多地满足自己的情欲,玩弄更多的女性。而婉心的心理依据则是尽管陆润堂有别的女人,但并不妨碍她爱陆润堂,这就是她的人生和命运。当竞远作为婉心的儿子看穿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之后,不违法的情况下实现复仇理所当然。本片没有避讳竞远“公器私用”的初始动机,就是国产法律题材影片的一大突破。在肯定编剧的胆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个微小的突破显然是得益于整个依法治国的大环境。本片的人物最有特点的是婉心。这个人物塑造的新意体现在“痴迷”二字。这是她的人性弱点,也是她独特的爱情观念的价值所在。由于婉心在平常人看来近乎愚蠢的爱情,恰恰是给了这个人物很强的辨识度,让她有别于我们习惯见到的人。至于说对陆润堂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基本成功。成功之处是他对自己错乱的、低下的道德水准毫无洞察力,并且对自己干过的坏事基本上毫无悔意。

  按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划分,《无法证明》应该更接近于救赎题材。在本片中,真正得到救赎的人是竞远。他积郁了长达20年的心结通过办理这起案件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尽管他始终没有完全理解母亲,但毕竟他从前的不正常心理变得正常了,至少他可以诚实地面对自己和维维的爱情。对于婉心来说,她也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到最后她找到了和儿子沟通的权利和机会。需要指出的是,编剧或者导演在影片结尾对陆润堂的处理应该是一个败笔。陆润堂在婉心爱情的感召之下,似乎有悔过之心,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心灵得到了部分救赎。在我看来,这种处理实际上是对本片主题的一个损害,降低了影片的价值。编剧或者导演的创新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有些胆怯,显然是对因果正义的故事传统的一种妥协。人性是复杂的,人没有那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一件事就脱胎换骨,这是生活的常识。

  作为一部电影,《无法证明》无法承载更多的教化功能,无法讲清讲透“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这两个体现法律精神的宏大主题。然而,观众能够记住竞远无法证明陆润堂有罪,因此导致陆润堂利用法律成功逃离制裁这个故事,从而明白了“任何人都无义务控告自己”这个理念,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白拍。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